close

四月初就看到這本書,譯者是「成寒」女士。

在書背看到一句話,當下很吸引我:「物質是會發出來的光。山陵、小溪、空氣,以致於我們自己,都是發出的光。這塊皺成一團的物質的東西投射一道影子,而影子屬於光。」

我想,譯者翻得好,讓這本書也添了分韻味。關注成寒的作品已經很久了,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「瀑布上的房子-追隨建築大師萊特的腳印」。書中有感覺努力詳細的圖片和解說。但是,可能畢竟有技術上的困難,我還是覺得照片可以再更多一點,不過,這只是我小小的抱怨一下,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。

四月看到成寒的最新譯作,並沒有馬上買下,但是書名讓我留下深刻印象「靜謐與光明-路易.康的建築精神」,直到上禮拜,實在不想每次經過,都要拿起它來觀賞,然後放下,然後過幾天又把它給拿起來,不知道我在猶豫什麼,實在很生氣,所以就買了。

回家翻閱,發現裡頭文字不多,每個段落,用少量文句描述路易.康對建築的想法,不止對空間,還包括對直覺、觸覺等細膩感受的見解。

裡頭也再三提到「光」,對空間的重要。他說:「沒有光就沒有建築」。不過,我最喜歡的是:「室不僅是建築的起點,它是個體自我的延伸,如果你能想到這點,就會瞭解為什麼你在小室裡所說的話絕不會在大房間裡說。如果我要在一個大廳講話,我必須找到一個對我為笑的人,我才能說出口。」

我看到都笑了,要是我在一個空蕩蕩的大廳,我一定會感到局促不安,渾身不對勁,感覺沒有依靠,就像家裡有人來訪,如果在客廳,我總會感到很不自在,可是,如果那人在房間內,我就會覺得輕鬆自在。不知道路易大師是不是這樣想?但是,我是這樣想的。

裡頭還呼應了東方「老子」的思想。路易.康的許多想法,都提到「道」。我把塵封許久的一本厚厚的老子搬出來。第一章說的是: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,名天地之始,有,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。常有,欲以觀其徼,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重妙之門。」

老祖宗的智慧,延廣至今,依然受用。道是沒辦法說的,可以說的道,就不是亙久不變的道。名,是無法稱謂的,可以稱謂的名,自然也不是亙久不變的名。「無」,是天地形成的初始,「有」,是萬物創設的根據。

書看到最後,好像在進行一趟心靈之旅,正好符合我最近在思考的。

「有」、「無」,是一體兩面。看似擁有,其實虛幻,看似虛幻,卻可能是真正的真實。人在意眼睛能看到的,耳朵能聽見的,手能緊握的,彷彿可以確認存在,就等於擁有了。在這樣真實擁有的背後,是否又存在不確知的因素?那是否才是真實存在「真實」?

曾經發生過的,不會消失。未曾發生過的,不曾失去。我們從來都沒有失去,只是無法延續。人與人相處,是存在著「互動」,他不是你手上拿著的一本書,或是提著的包包。那物件沒有生命,所以它可以被你操控。戀人、家人、朋友、同事,都是有生命的個體,他們不是東西,他們有思想,不會被人佔有,除非他們本身願意,但他們隨時都可以改變想法,兩人架構的相處平衡點,永遠都不會在相同位置。

所以,無法延續的戀情、友情、親情、工作,為何要存在難過?我或許一度擁有,但,那不代表永遠,因為,我無法知道下一秒,對方在想什麼。

所以,我笑了。原本想從路易.康的書得到對建築更多認識,卻不自覺跟著他走了趟心靈之旅。

他說:「直覺是最真實的感覺。」我深深認同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