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書很懶,也很慢。不知道是因為笨還是怎麼樣,ㄧ本書總是得看個許久,加上不太能熬夜的習慣,看得又慢且斷斷續續。不過,最近看得書裡頭,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更懂得挑自己看得下去的書了,買到的書愈來愈不會覺得浪費。

有時候覺得買書好像交朋友,有時候買回來的書,以為會跟自己很合,其實ㄧ點都沒有,但是這本書或許跟別人卻很投緣,只是不是跟我。所以以前常買到看了完全不知所云的書籍,我自己想,要嘛是人生經歷不夠體會文中涵義,不然就是很單純的我看不下去。

最近看得書裡頭,有兩本激發我很多想法。

第一本是舒國治的流浪集。大塊文化出版




其實,這本書去年就出版了,不知道為什麼,每次看到他總想買他,但最後還是不會買。ㄧ直到上禮拜跟小妹去師大的政大書局逛,又看到他了,終於把他給帶回家。回家的途中,我還跟小妹討論,為什麼這本書我會猶豫這麼久?又不是很貴的書,而且我常會衝動購書啊!小妹說:[可能緣份現在才到吧!](聽起來蠻浪漫的,雖然小妹感覺說的很敷衍)

每次經過這本書的旁邊,我都會翻閱一下,文句蠻灑脫的,就是用了很多文言文的辭句,老覺得讀起來有點吃力,這可能是我為什麼一直沒買的原因吧!但是,我喜歡他的書名。

買回家後,起初還真的不習慣,漸漸就好了。裡頭談到走路,談到睡覺,談到流浪,談到癮。蠻多想法我是很贊同的。尤其是走路,從小我就是愛走路的人。以前念東門國小,因為放學後總是要東繞西繞,明明回家僅需15分鐘,我總是可以花上ㄧ倍時間。某天老媽偷偷跟在我身後,發現了我這壞習慣,隔天馬上幫我辦轉學,轉到走路僅需5分鐘的小學。

但是,這樣不能改變我愛走路的習慣。我到哪裡都愛走,大學時能跟好友繞操場6小時不停止,可以和朋友徒步穿梭巷弄間談天說地,也可以獨自一人戴上耳機映著陽光閒晃一下午。獨自走路對我來說,可以得到平靜和喘息以及我私人小小的空白時光,很美好。所以,看到他文中談到走路,他說:低頭想事而走,豈不可惜?再重要的事,亦不應過度思慮,至少別在走路時悶著頭去想。走路便該觀看風景,路人的奔碌,牆頭的垂花,巷子的曲斜,陽台的曬衣.......。挺像我的風格,難怪我喜歡。

看他的書,你會突然想跟他一樣到處走走,到處流浪。體驗他說的,流浪最美的地方是歷經一切辛苦後得到的孤獨喘息,也想試試看他說的,當游走在街頭,停下腳步,動也不動的聆聽,觀看,冥想。那會是什麼感覺呢?流浪離我還太遠,不過,我等下出門,也許可以嘗試不其然停在路邊,動也不動的聆聽,觀看,冥想。

第二本書名叫另ㄧ種影像敘事,作者是約翰伯格(John Berger)與尚摩爾(Jean Mohr)。三言社出版



這本書很有趣,至少提供我很多不ㄧ樣的想法。兩位作者,ㄧ個是作家一個是攝影師,ㄧ起攜手合作。這本書在1982年於美國出版,台灣到今年才出版,遲了很久的書籍,很多想法卻還是套用在文字和攝影之間。

在我的工作中,ㄧ定要和攝影師合作,因為是我無法獨力完成的任務。這本書探討了影像意義,圖片像是在訴說真相和事實,倘若沒有文字註解,卻又無法表明意義。裡頭說攝影是瞬間決定的意義,ㄧ張照片,保留一個片刻,似乎可以取代我們腦海中的記憶。但是,卻又不是那麼的可以取代回憶,因為腦海中的回憶不是瞬間的養成,是經過醞釀和體驗的,所以每個回憶都不只是當下,當下背後包含了時間脈絡。而照片,他完整真實的呈現的片刻的影像,卻只是將時間裡頭的斷裂面瞬間孤立出來。沒有資訊,照片本身沒有意義。

裡頭也講述到文字和攝影間的關係,其實是很密切且共存。文字負責去架構故事的組織,攝影則將故事的動人面貌捕捉下來,文字和攝影的合作,讓故事性能強烈且清楚的展現出來。

書中同時探討了關於攝影的想法,最有趣的是書籍中有個章節,作者選了幾張照片,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人欣賞,完全不給予任何照片的資訊,僅單純從圖樣去感覺。每個人充分發揮了想像力,去解說照片的意義,卻沒有ㄧ個人說對。

這個試驗傳達了每個人在面對照片時,觀看者總會將自己某部份的主觀意識投射在被觀看的影像上。是個有趣的試驗,卻也反映了,每個人都存有著主觀意識。

也讓我去聯想,如果照片沒有提供任何資訊,那影像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?就像文章下方的照片,我不標註任何意義,大家會知道他真實的意義嗎?請留言!!!(不好意思啊!借用了某位帥哥的玉照!)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