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-章詒和 出版社-時報出版

去年就買了這本書,只是,有太多藉口導致這本書到這幾天才開始閱讀。藉口是說不完的,書櫃裡頭永遠有被遺忘的書籍,靜靜等著某天被人挖掘!

「一陣風,留下了千古絕唱。」就是這一句吸引了我買下。當時,也不知章詒和是誰,更不知道他文筆好不好,但是,買書就是一種感覺,投緣了就像談戀愛一樣陷入了,滿懷期待地購買回家,在閱讀那一刻才知道這人適不適合自己。

昨天趁著心情悶,急著想找事情做著消遣(這藉口也很爛),又把這本已經看了1/3的書本給嗑完。看完的當下,心理沈甸甸,想到書中那些經歷風花雪月的人物,內心是怎麼百般糾葛,就令人難受,同時,又恥笑自己為感情而心煩難耐的俗豔。

章詒和論馬連良,透過她的眼、她的口、她的心、她的淚,讓我們知道了馬連良的一生,這麼悠然自得的人,終究擺脫不了文革的衝擊。文中說到:「…那種對一餐飯、一杯茶的美感陶醉,對一爐香、一塊玉的摩挲把玩,對俗常享受激進挑剔的精緻,對內心欲念不屑於節制的逸樂………,藝人就是這樣於不經意間把生活的藝術積澱為文化的蘊涵,並聯繫著自己的生命熱情、情感體驗和心理支撐。……」

看到這一段,讓人心生欷噓。想到自己,不也正在臨摹這樣的生活態度嗎?學著品味一杯茶,欣賞一片落葉,體驗生活細節處之美。但是,倘若有一天我也置身文革當中,又有多少堅持或是擁有多少耐力去度過這樣的生命?

章詒和論張庚,或許因為他們相知相惜的緣分較長,讀起來特別感傷。雖然論述張庚的篇幅不似馬連良,但是,文章一開始的「人去愁千疊,心傷恨萬端」已然讓人感到欷噓惆悵。

尤其講到張庚的正直性格,以及對中國詩詞文學的精通,也讓閱讀的人彷彿身歷其境,感受到一位實在的讀書人對社會的期待以及感嘆,忍不住跟著嘆息起來。文中有一句最叫我感觸:「……學術研究無所謂的冷或熱,它是持之以恆的工作,目的是探求規律。沒有坐冷板凳的準備,就別幹這行。……」。

看到這句,心理滿是衝動。如果不是對學術研究有著充分熱愛,要不就是本身甘於忍受現狀,不然,一般人要怎麼適應冷板凳的日子?再想想自己,是否對目前的工作有坐冷板凳的打算,我想,我對工作有十足的熱情,卻也不見得有拋去現實考量的一面。不知道,等到某天發生誰知道我的決定是什麼?

不過,章詒和到這本書後半段對戲曲的描述,卻顯得有些草率。比如講到「趙氏孤兒」的描述,在論馬連良的時候她便有大約的提及故事內容,但是,當一模一樣的字句出現在後段文章內,不免讓人覺得草率,突然對整本書的評價不自覺下滑。

讓我不自禁去想,後端講解戲曲的文句不流暢的原因,是否就是因為後段的文句都是剪貼複製而來。或許都是章詒和本身的寫作,但是,身為一為學術研究員,這樣的草率,總是讓人覺得有點小失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