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天去採訪了一位設計師,要怎麼定義這位設計師呢?說是室內設計好像膚淺了她,說是空間設計又似乎不夠恰當,但無論如何,在我還沒想出貼切的名稱時,就簡稱設計師吧!

聯絡上這位設計師,其實背後有段小插曲。她的辦公室位在永康街巷弄間,某日路過習慣性地抬頭張望周遭住所時,她的陽台以及名稱吸引了我-「采田舍計」。心想,這是室內設計師的辦公室嗎,怎麼感覺很與眾不同?再觀看門面上的拼貼照片,每一格子的影像都那樣的歐洲鄉村風,又讓我質疑,那些照片是在台灣嗎?或者說,台灣有那樣的屋子嗎?

湊兩步往前按了電鈴,久久無人回應,隔天再來按電鈴,還是寂靜一片,發了狠每天前往,終於讓我遇上了她,步上2樓踏進辦公室才發現這不是辦公室吧!像是一間舒適且即有品味的住所。說明來意以及近日來的碰釘子,才有幸採訪她的住家。

其實,一切都是因緣際會。看似平凡尋奇的約訪卻在拜訪完她的居家後掀起內心的一陣翻騰。我們雖然必須制式化的進行訪談的動作,但是在訪問過程中,卻像是難得遇到想法一致的同好,談不上有交情但是交談卻也異常融洽。

一邊談論台灣的室內設計產業,一邊感嘆台灣人對居家甚至生活的欠缺想法,同時腦袋瓜不停運轉著「我要努力存錢買一間自己的小套房的想法!」,聊空間、聊感嘆、聊現在新一輩對工作的態度,聊天說地,很是愉快卻也深沈。

台灣的室內設計產業為何會變成這樣的狀況?台灣消費者對室內設計的觀點為什麼會是這樣?我想,媒體要佔很大的責任。當媒體只為廣告而生產報導,重心著重在設計師花錢購買的版面,卻少了提供消費者生活態度和想法的題材時,室內設計產業變成是屋主花錢購買的一個空間。沒有屋主的想法,甚至屋主不懂得自己的空間的語彙。

當居住者講不出這個角落那個角落這扇窗那面牆為什麼在空間裡頭,只懂得選材質卻不懂意義何在,一個美麗的空間可能因為屋主的一個馬克杯而被破壞殆盡。當不對的物品落在看似美麗空間內,即便只佔據屋子的百分之一,都成了一種醜陋,讓人心灰意冷。

所以我很不喜歡報導設計師,除非那設計師的空間好到讓我不去顧慮屋主的狀況,否則,多採訪一家,多聽到一位屋主對空間的不知所云,就多難過一次!

品味在哪?品味是錢堆砌不出來的內在呈現。品味在細節,或許是一雙筷子、一個杯子、一張椅子、一面鏡子或是一扇門,就可以看出主人的內在。不是在音響櫃、天花板、豪華的燈飾或是昂貴的電視機。不是把錢丟進空間就代表主人有品味,不是一定要裝修在大家看的到的地方,雖然大多數人也是這樣去評斷別人的空間。

我盡量捨棄設計師題材,只為了找尋真正會讓人感動的住所,即便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弱,但是,只要有一個人看了我的報導,被我感動甚至影響了他對空間的看法,開始懂得去品味生活,我想我會一直堅持下去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