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非常受苦於孤單。我能為此做什麼呢? (引用自奧修靜心網站...http://www.osho.com/index.cfm)


不能直接對抗像孤單這種黑暗。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本質的事情,那就是:有一些基本的事情是不會變的。其中之一是:你不能直接對付黑暗、孤單或孤立的恐懼。原因是:所有這些東西都不存在;它們只是某些東西的「不在」,就像黑暗是光的「不在」一樣。

當你不想要房間是黑暗時,你會怎麼做?你不會直接對黑暗做什麼吧?你會嗎?你不能把黑暗推出去。不可能對黑暗做任何處理而讓它消失。你必須利用光來做些事情,那會改變整個狀況,而那就是我說的本質、基本之一。你甚至不需要碰觸黑暗,不要考慮它。沒有用,它並不存在,它只是一種「不在」的現象。

所以,只要把光帶進來就完全看不到黑暗了,它只是光的不在,它不是物質,不是實體,它並不存在。只是因為光不在,所以你有個錯覺以為黑暗存在。

你可以終其一生繼續與黑暗對抗卻無法成功,但是只要一跟小小的蠟燭就足以驅散黑暗。你必須在光的向度著手,因為那是正向、存在的;它本來就存在。一旦光進入,任何它不在而出現的東西都會自動消失。

孤單就像黑暗一樣。

你不知道自己的單獨。你還不曾經驗過你的單獨,你還不曾經驗過單獨的美、巨大的力量與強度。孤單與單獨在字典上是同義字,但是存在可不是跟隨你的字典。還沒有人試著編制一本顛倒存在的存在性字典。

孤單是「不在」。

因為你不知道單獨,所以恐懼。你感到孤單,所以想抓著一些東西、人或關係而假裝你不寂寞孤單。但是你知道你孤單,所以你痛苦。一方面你抓著一些不真實的東西;一些暫時的安排:關係或友誼。

在關係中你製造了小小的幻象以忘卻你的孤單。但這就是問題:雖然你可以忘掉一時的孤單,下一個片刻你突然發覺這份關係或友誼並非永久。昨天你不認識這個男人或女人,你們是陌生人。今天你們卻成了朋友,誰知道明天呢?明天你們可能又行同陌路,所以你痛苦。

幻象給予你某種程度的慰藉,但是卻無法創造出真實讓所有的恐懼消失。它壓抑恐懼,所以表面上你覺得很好,至少你試著感覺很好。你假裝感覺自己很好:在這個關係裡好棒喔!這個女人或男人多美妙。然而在這個幻象的背後呢?況且這個幻象這麼薄以致於你看得到它背後的東西:心中的痛,因為心清楚知道明天可能會不一樣……他們就是會不一樣。

你的整個生命經驗支持不斷改變的事情。沒有穩定的東西,在這個不斷改變的世界裡你無法抓住任何東西。你想要有某些永久的友誼,但是你的慾望牴觸了改變的法則,而這個法則沒有例外。它會照著自己的腳步進行:每一件事都會改變。

或許最後終究有一天你會了解存在沒有聽從你是好的;它不管你只繼續做它要做的事……不依照你的慾望。

你或許需要花一點時間了解。你要這個人永遠成為你的朋友,可是明天他卻變成敵人,或者根本是你滾開了!他不再跟你在一起。其他更優秀的人填補了這個空隙,你突然間覺得之前那個人離開是好的,否則你還在跟他混。但是你一直想要永久性的這個課題從來不會更深入。

你會開始對這個男人或女人要求永遠:現在跟這個在一起就不應該再改變了。你還沒有學習到:「改變是生命的要素」這個課題。你必須要對此了解並且跟隨它。不要製造幻象,那沒有用。每一個人都在製造不同的幻象。

我以前認識的一個人說:只要信任金錢。我不相信任何人。

我說:你做了一個重要的陳述。

他說:每個人都會改變。你無法依賴任何人。而且當你老了,只有你的錢是你的。沒有人在乎你,甚至你的兒子、妻子也不理你。如果你有錢他們就會在乎你、尊敬你,因為你有錢。如果沒有錢你就成了乞丐。

他是在說,經過生命漫長的經驗,在一次又一次被他所信任的人們欺騙之後,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信賴的是金錢。他認為他們愛他,圍繞在他身邊是因為金錢。

「但是,」我對他說:「當死亡來臨時,錢是不會跟著你的。你可以幻想著至少錢跟著你,但是當你停止呼吸的那一刻金錢就不再跟隨你。你已經賺了一些東西,但是那會被擺在一旁,你不能帶著它越過死亡。你將會掉入一直隱藏在金錢外表背後寂寞的深淵。」

有一些追逐權力的人,理由是一樣的:當他們有權力的時候,有那麼多人跟著他們,數百萬人在他們的支配之下。他們並不單獨。他們是偉大的政治家或宗教領袖。但是權力會改變。今天你擁有它,哪一天它不見了,突然間所有的幻象都消失了。你會比任何人還孤單,因為別人習慣了孤單而你還不習慣……你的孤單寂寞會使你更傷心。

社會試著讓你忘記孤單寂寞。努力安排婚姻讓你感覺到你的妻子會跟你在一起。所有的宗教都反對離婚,最簡單的理由是:如果允許離婚,那麼婚姻的基本目的就會被破壞。這個基本的目的就是:給你一個伴侶,一個終身的伴侶。

但是即使妻子或丈夫一輩子跟你在一起,並不表示愛會保持一樣。事實上,與其說他們給你一個伴侶,不如說他們給了你一個負擔。你已經因為孤單寂寞而受苦,現在你還得擔負另一個人的寂寞,而且兩個人還要彼此忍受對方。現在已經不是能不能彼此陶醉的問題了,你們頂多只能夠耐心的忍受彼此。你的孤單寂寞並沒有被社會的婚姻計謀而改變。

宗教試著讓你成為宗教組織的一員,這樣你才能一直待在群眾裡。你知道有六千萬天主教徒,所以你不是單獨的,六千萬天主教徒跟你在一起。耶穌基督是你的救世主,上帝與你同在。可能你曾經獨自懷疑過這是錯的,但是六千萬人都如此應該不會錯。有一點點的支持……但是那樣的支持還是會消失,因為有更多人不是天主教徒。有人把耶穌釘上十字架,有不相信上帝的人,這些人不會比天主教徒少,反而更多。他們屬於其他不同概念的宗教。

一個有悟性的人很難不懷疑。你或許有數百萬人跟隨著一個既定的信仰系統,但是你還是不確定他們是不是與你同在、是不是不寂寞。

上帝是一種設計,但是所有的設計都已經失敗。那曾經是一種設計……當什麼都不在時,至少上帝還與你同在。祂處處與你同在。在靈魂黑暗的夜晚,祂與你同在,不要擔心。

這個欺瞞的概念對幼稚的人是好的,但是你不能被這個概念所騙。上帝無所不在?你看不到祂,不能對祂說話、不能碰祂。除了你的慾望認為祂存在之外你無法證明祂的存在。你的慾望證明不了任何東西。

上帝只是一種幼稚心念的慾望。

人類已經成長,而「上帝」已經變得沒有意義。這個假設已經站不住腳。

我要說的是:任何想要逃避孤單寂寞的努力已經失敗,未來也會失敗,因為他牴觸了生命的基礎。你需要的不是忘掉孤單,你需要的是開始覺知你的單獨;這才是真實的。經驗單獨、感覺單獨是如此美妙,因為你跳脫群眾而獲得自由。免於孤單的恐懼是你的自由。

只是「孤單」這兩個字,你馬上就會想到這像個傷口:需要有東西填補它;有一個縫細,而且很痛:需要有東西填補它。「單獨」這兩個字並沒有傷口或縫細那種需要東西填補的感受。「單獨」就是單純完整的意思。你是完整的,不需要別人幫助你完整。

所以,試著找到你內在最深處的中心,那個總是單獨的地方;不論生或死,不論你在何處,你都是單獨的。然而那是如此充滿,它不空虛,它是如此充滿、完整與滿溢,擁有生命的所有活力,擁有存在所有的美妙與祝福,一旦你嚐過單獨的滋味,心中的痛會消失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鮮且極甜美、和平、喜悅與祝福的旋律。

這並不表示當一個人歸於自己單獨的中心、完成他自己之後就不能交朋友。事實上,只由那樣他才能交朋友,因為不再有需求而只是分享。他是如此豐富;他能夠分享。

有兩種友誼。一種你是乞丐,你需要從別人那裡填補你的寂寞,而對方也同樣是乞丐,他要從你身上得到跟你一樣相同的需求。當然,兩個乞丐無法互相幫助。很快地,他們就會發現他們是在向一個比他需要更多倍需求的乞丐乞討。不只一個乞丐,現在是兩個。如果很不幸的他們有孩子的話,那就是一整群乞討的乞丐,然而沒有人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予。

所以每一個人都感到挫折與憤怒,每一個人都覺得被騙。事實上沒有誰騙誰,因為你有得到什麼嗎?

另一種友誼–那是愛,全然不同的品質。他不是需求而是因為太充滿而想要分享。一種來自你自性中新的喜悅;那是分享,你之前從不曾察覺過,之前你總是在乞討。

當你分享,就沒有緊抓的問題。你與存在、與生命一起流動改變,因為與誰分享並不重要。明天,或是一輩子可以是同一個人,也可能會是不同的人。那不是契約、不是婚姻,而只是因為充滿而想要給予。所以任何接近你的人你都能給。而且,給予是這麼的喜悅。

乞討是如此痛苦。甚至如果你要透過乞討而獲得東西都會是很不幸的。那令人傷痛,它傷了你的自尊與尊嚴。但是分享使你更歸於中心、更整合、更有自尊卻不自負,那是一種全然不同的現象……你認出這是存在給你某種數百萬人正在嘗試卻走錯門的東西。你因為走向正確的門而擁有。

你因為你的喜樂以及存在給你的一切而自豪。恐懼消失了,黑暗消失了,痛苦消失了,對別人的欲求也消失了。

你可以愛一個人,而當這個人愛上別人你也不忌妒,因為你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喜悅而愛。你並不緊抓。你並不是要把誰關起來保有他。你不怕別人可能會從你的手中滑走然後跟別人戀愛……

當你分享你的喜悅,你不會對任何人製造監牢。你只是單純的給予,甚至不期望別人的感激,因為你的給予並不想有所獲得或甚至是一個感謝。你給予是因為你是如此充滿所以一定要給。

所以如果有人心存感激,你也感謝這個人接受你的愛、接受你的禮物。他解除你的負擔,他允許你的給予。當你越分享、越給予就越擁有。你不會是吝嗇鬼,所以你不怕用盡它。事實上,你越用掉,它就像新鮮的泉水般一直湧出,這是你以前從來不曾知道的。

所以,我不要你對孤單寂寞做什麼。

找尋你的單獨。

不要管孤單、不要管黑暗或痛苦。它們都只是單獨的不在。單獨的經驗會立刻驅散它們。方法是一樣的:只是觀照你的念頭、覺知。越來越進入意識,一直到最後你變成只是自己的意識。那就是覺知單獨的點。

你會驚訝於不同的宗教給予最終的領悟不同的名字。有三個不是從印度出現的宗教對此並沒有任何名字,因為他們從來不曾到達到自性。他們還很幼稚、不成熟,抓著上帝、祈禱或救世主。你知道我的意思:他們總是依賴某人來拯救他們。他們並不成熟。猶太教、基督教、回教,他們一點也不成熟,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他們影響了這個世界上的最大多數人,因為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還不成熟。他們有某種密切關係。

但是誕生在印度的三個宗教對最終的狀態有三種名稱。我記得是因為單獨這兩個字。耆那教用「kaivalya」–單獨這個字表達最終的狀態。就像佛教選擇了「涅盤」–無我;印度教選擇了「moksha」–自由,耆那教選擇絕對的「kaivalya」–單獨。這三個字都很美。它們是同一真理的三個向度。你可以說它是解放、自由;說它是單獨或自性、空無,這只是不同的指引朝向無法充分賦予名字最終的經驗。

然而總是要看你面對是正向或負向的問題。如果是負向的就不要對抗它,完全不理會它。只要找尋它的正向面,那麼你就找對門了。

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錯過,因為他們直接與負向的門對抗。

那裡沒有門只有黑暗,只是「不在」。越抗爭越失敗,當他們越悲傷、沮喪……最後他們會開始因為生命的無意義與折磨而對抗。然而他們就是錯在進入錯誤的門。

所以在你面對問題之前先看看:這是不是某種東西的「不在」?那麼你的問題就是某種東西的「不在」。一旦你找到了什麼是它們的「不在」,那就去追尋這個正向的在。當你找到這個正向那那一刻;當光顯現–黑暗就結束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